| 有一个人叫小明,他每天都坐同一辆公交车上班,但他每次上车都会被司机拒载。为什么? |
因为小明是公交车的司机!
|
| 有一个人站在一座桥的中间,他看到桥的一端有一只狗,另一端有一只猫。他决定走向狗的方向,但最终他却走向了猫的方向。为什么? |
因为他是在想象中看到的狗和猫,实际上桥的两端都没有动物。
|
| 几个人在一起拍照,为什么照片中只有三个人? |
因为其中一个人是拍照的人。
|
| 什么东西一次性用完,但却总是剩下一点点? |
字母"e"
|
| 什么东西是你买了却永远不能用的? |
墓地。
|
| 什么东西有头、身体、尾巴,却没有四肢? |
一支火柴。
|
| 一个人站在一间完全封闭的房间里,房间里没有窗户,也没有任何出口,但他却一点也不感到闷热或者缺氧。为什么? |
因为他站在房间外面。
|
| 有一个人走进一家餐厅,点了一份炸鱼和薯条,却没有吃一口就离开了,为什么? |
因为他是鱼和薯条的送餐员,他只是将食物送到餐厅而不是打算自己吃。
|
| 有一只小猫站在一根木桩上,它是怎么站上去的? |
因为这只小猫是在一堆木桩上,所以它并不需要站上去,它已经站在木桩上了。
|
| 有四个姐妹,每个人都有一个弟弟,但是一家人只有五个孩子。为什么会这样? |
因为其中三个姐妹是孪生姐妹。
|
| 有一个房间,里面有三个开关,分别控制着三个灯泡。你只能进入房间一次,不能返回。现在这三个灯泡都是关着的,你要如何判断每个开关控制的是哪个灯泡? |
首先,打开第一个开关并保持一段时间后关闭。然后,打开第二个开关并快速进入房间。此时,你会发现有一个灯泡已经亮着了,这是第二个开关控制的灯泡。接着,触摸剩下的两个灯泡,如果有一个温热,那么它是第一次开关控制的灯泡;如果一个灯泡冷却,那么它是第三个开关控制的灯泡。
|
| 一只猴子在森林里找到了一个香蕉树,上面挂着30个香蕉。每天它会爬上树去吃掉一半的香蕉,并且再多吃一个。如果猴子每天都这样做,它最后会吃掉多少个香蕉? |
首先,猴子第一天会吃掉15个香蕉(一半的30个香蕉),剩下15个香蕉。第二天,它会吃掉7个香蕉(一半的剩下的15个香蕉),剩下8个香蕉。第三天,它会吃掉3个香蕉(一半的剩下的8个香蕉),剩下5个香蕉。第四天,它会吃掉2个香蕉(一半的剩下的5个香蕉),剩下3个香蕉。第五天,它会吃掉2个香蕉(一半的剩下的3个香蕉),剩下1个香蕉。最后,它会吃掉1个香蕉(一半的剩下的1个香蕉),剩下0个香蕉。所以,它最后会吃掉30个香蕉。
|
| 一只蜜蜂飞进了一间密封的房间,房间里只有一盏灯和一台电风扇,蜜蜂怎么才能飞出去? |
蜜蜂等到晚上,关掉电风扇,然后打开灯,蜜蜂会被灯光吸引,飞向灯泡,然后迅速关掉灯,蜜蜂会继续飞向灯泡的位置,此时打开窗户,蜜蜂就能飞出去了。
|
| 有一个人,他每天骑着自行车上班,但从来没有露出一滴汗水,为什么? |
因为他骑的是健身车,不是真正的自行车。
|
| 一只乌鸦站在一根树枝上,看到了一个爷爷,爷爷看到了一个老虎,老虎看到了一个兔子,兔子在看一只乌鸦。请问,他们中间谁是最勇敢的? |
兔子,因为它敢站在老虎面前看乌鸦。
|
| 全身橙色,尾巴尖尖,嗅觉灵敏,会偷窃。 |
警察狗
|
| 有一个人被困在一个完全封闭的房间里,没有窗户,只有一扇门,门上有三把锁。他找遍了整个房间,找不到任何可以打开门锁的工具。但是他最后还是成功逃出来了,你知道他是如何做到的吗? |
房间里有一面镜子。他拿起镜子,对准门上的锁,看到锁的反射图像,发现其中一把锁是反的,所以他只需要将其反过来插入锁孔,就成功打开了门锁。
|
| 一只小船在海上翻了,所有人都被扔进了水里,但是没有一个人湿透了衣服,怎么可能? |
因为所有人都在海上游泳,并没有穿衣服!
|
| 有一座桥,桥上站着四个人,他们想过桥,但桥只能承受两个人的重量,每次必须有一个人拿着灯过桥,因为桥很黑,每个人过桥的速度不同,A需要1分钟,B需要2分钟,C需要5分钟,D需要10分钟。问:最短多少时间他们可以都过桥? |
先让A和B一起过桥,花费2分钟。然后A拿着灯回去,花费1分钟。接下来让C和D一起过桥,花费10分钟。最后B拿着灯回去,花费2分钟。总共需要2 + 1 + 10 + 2 = 15分钟。
|
| 有一个人在一天之内喝了一杯水,但却没有喝进去一滴水,为什么? |
因为他喝的是空气。
|
| 什么东西可以让你越来越重,但却不会让你变胖? |
年龄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人的年龄会越来越大,但并不会因此变胖。
|
| 什么东西每天都会变得越来越大,但永远不会变得越来越重? |
数字。每天都会有新的数字产生,所以数字的范围会越来越大,但数字本身没有重量,所以不会变得越来越重。
|
| 什么东西越用越多,却永远不会增加重量? |
脑力。
|
| 从前有一只猫,它走了一千步,却还停留在原地。为什么? |
因为它走的是圆圈。
|